《圆利针疗法》
|
我在针灸临床中,对软组织损伤一类的疾病,运用毫针选穴治疗,无论是疗效或疗程上都不尽人意,有的疾病近期疗效满意而远期疗效不满意,有的疾病疗效要经过多次治疗甚至是几十次的治疗才能体现,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名家的临床治验录,而我们实际运用时则达不到名家的疗效。总之不管是针灸选穴理论,还是针刺手法上都不易被掌握,尤其是针刺手法,同一穴位,每个人的手法操作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说明手法上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针灸选穴理论上是否一致呢?我们经常看见不同的针灸医家在治疗同一种病时,各家所选的穴位都不尽相同,这一点因其各家之间对疾病的认识上不一致所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病异治,但这对我们学针灸的人来说有些无所适从。
我们知道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在针灸临床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疗效关系着每一个针灸医生的生存与发展,有没有一种选穴简单而手法操作容易的针刺方法来解决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呢?下面是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结合中西医学知识而开发出的一种针灸疗法——圆利针疗法。
在古代“九针”圆利针的针具形态在《灵枢?九针论》中这样描述,“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其针形如长牦,针尖部略大而针身反而小。古人这样设计,自有他的道理,就其形态而言,笔者认为圆利针的设计比一般针要粗,在针刺治疗时,在对针体的周围形成一个挤压,通过调整局部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而目前我们采用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其本质也都是通过机械压力,对操作部位进行挤压按揉,引起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圆利针在用途上《灵枢?官针》云:“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灵枢?九针论》亦云“主取痈痹也。”而痈痹针刺的主要刺法在痛点针刺,即针灸医学的阿是穴疗法。痈肿的治疗目的是扩大针孔而排脓血,痹症的治疗之意又是什么呢?根据以上的疑问结合现代疼痛解剖学的分析,痹症疼痛点多在骨突附近,即肌肉韧带的附着点。而现代医学证明韧带、筋膜对切割、穿透损伤不敏感,而对挤压,与内脏平滑肌一样十分敏感。当圆利针针刺时,粗大的针体刺入机体后,对肌肉、韧带、筋膜形成一个挤压,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排列紊乱的肌细胞迅速整合,使肌肉韧带的痉挛状态立即得以松解。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结合现代毫针的形态学,从而将古代圆利针针形改为现代毫针针形,使针体比古代圆利针针体小,比现代毫针针体略粗的一种新形针灸工具。这样既没有古代圆利针针刺时剧烈的疼痛感又保留了古代圆利针的粗大特点和治病原理,从而更易为临床患者所接受。
在针刺点的选取上结合现代运动医学和解剖学理论,找出引起疼痛的参与肌群中,最易劳损的肌肉;(一般同一动作的参与肌群中,肌块较小的肌肉较易劳损和因解剖关系,一个附着点的两块功能不一致的肌肉,反复不同步的收缩也易发生摩擦劳损)。临床上疼痛点一般在肌肉的起点、中点或止点上,值得说明的是临床上肌肉的这三点不一定都会有压痛,但治疗时都应选用。而中医传统阿是穴针刺法是以痛为俞,哪疼就针哪,以达到缓痉散结、理气止痛之效,所以运用圆利针针刺以上三点,在临床运用上也有立竿见影之效。
《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点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的五种刺法,《灵枢?官针》云:“合谷刺者,左右鸡爪,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而软组织损伤之疼痛多为脾虚气弱、肌肉筋脉失养之症,病位在脾,合谷刺应合了脾气,从而达到祛肌痹、缓拘挛的目的。圆利针在刺法上运用扇形刺,其刺法上与合谷刺相一致,所以其治法有松解痉挛也就是中医学的祛肌痹、缓拘挛的作用。
本书将西医运动医学、解剖学、中医针灸理论有机结合。为临床提供一种全新的中西医结合的疼痛新疗法,对疼痛病的针灸治疗无论从选穴还是操作上更易为临床医生所掌握,疗效上更加确切,为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病的针灸临床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因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难免,恳请同仁赐教和指正。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万小莉、李峰二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谢过。
|
圆利针三点三通法治疗髂胫束损伤72例
|
髂胫束损伤是引起膝关节内侧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常被误诊为膝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而往往疗效欠佳。笔者自1997年6月至2003年5月诊治的72例髂胫束损伤的病例中,运用特制圆利针,选用髂胫束的起点,中点和止点,采用“合谷三通刺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诊治的72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9岁至6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5年。
1.2 诊断标准
1.2.1症状:患侧大腿外侧疼痛,伴有膝关节外侧疼痛,(部分患者膝关节内侧痛),酸软无力,严重者因疼痛而行走跛行。膝关节局部无红肿及压痛点,并拢膝关节时下蹲困难,并伴有膝关节外侧或股外侧疼痛,身体负重时不能侧行。
1.2.2体征:患侧股骨大粗隆附近和股骨外上髁附近以及股骨中下段压痛 ,或可扪及条索状痉挛结节,大腿内收活动时加重,髂胫束紧张试验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针具:采用自行设计,江苏省泰兴市医疗用品厂生产的特制圆利针(针长75mm,直径0.7mm)。 2.2 针刺点:选取患侧股骨大粗隆阳性结节压痛点 (或髂前上脊阳性结节压痛点),和股骨中下段1/3处(既髂胫束处)阳性条索压痛点,以及股骨外上髁阳性结节压痛点,为针刺部位。 2.3 针刺方法:阳性针刺点选取后,常规消毒,沿条索结节方向平刺,进针2-2.5寸后将针退至皮下,分别向左右旁开30度角平刺,使针法上形成三个方向的“合谷三通刺法”。股骨大粗隆点和髂胫束点分别向下刺,股骨外上髁点向上刺。针刺后不留针,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出针后屈髋屈膝几下,被动内收患肢于最大部位后结束治疗。以上治疗隔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3.1.1 痊愈:患肢股外侧疼痛及膝关节内侧疼痛消失,并拢膝关节下蹲正常。 3.1.2好转:患肢股外侧疼痛及膝关节内侧疼痛基本消失,并拢膝关节下蹲时,有轻微紧绷感。
3.1.3无效:经7次治疗前后膝关节及股骨外侧症状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7次治疗后,痊愈60例,占83%;好转8例占11%;无效4例,占6%。
4.典型病例:
刘××,女,46岁。右膝关节外侧疼痛半年,行走时加重,伴膝关节无力及右大腿外侧不适感,天气变化受凉时加重。曾以膝关节炎行针灸、理疗及中药治疗,疗效欠佳。检查:右膝关节外侧无红肿及压痛,膝关节屈伸可,右侧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外上髁以及髂胫束处压痛并可扪及挛缩条索壮结节,髂胫束紧张试验阳性,(患者仰卧,健侧在下,术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屈膝90度,另一手固定骨盆,然后外展患侧大腿,同时伸直大腿,使之与躯干处于同一直线,即水平位,正常时迅速除去支持,因阔筋膜张肌的收缩,肢体不下落或稍上举。如髂胫束挛缩,则肢体被动地维持于外展位,并可在髂嵴与大粗隆间摸到挛缩的髂胫束,即为阳性),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化验结果正常,右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为髂胫束损伤,用以上圆利针三点三通法治疗5次后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5. 讨论 髂胫束位于大腿的外侧 ,为阔筋膜的加厚部分,是起于髂前上棘的阔筋膜张肌向下移行而成,止于胫骨外上髁,是人体最长最宽的筋膜条带。因长期反复屈膝、直接暴力挫伤,引起髂筋束部肿痛,局部代谢产物滞留而产生疼痛。另外髂前上棘阔筋膜张肌起点处还有缝匠肌起于此,并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因而其起点的损伤挛缩,累及缝匠肌而引起膝关节内侧痛。当天气变化气温较低时,血液循环减慢,进一步使代谢产物滞留而加重病情。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症范畴,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加之劳损致使气滞血瘀,集聚成痹,少阳经脉失之温和,拘急成索,不通而痛。
进针部位为少阳胆经走行部位,针刺可疏通少阳经经气,使膝关节外侧痛及髂胫束处挛缩得解;《内经》有云“肝有疾,其气藏于两髀”。膝关节内侧为肝经走行之部位,所以在两髀针刺,可以疏通肝经气血,使膝关节内侧痛得解。
另外,圆利针是根据古代九针之圆利针改良而成,保持古九针中圆利针粗大的特点,为古九针治“暴痹”之特有针具。当针刺入挛缩变性的肌肉或肌腱时,对局部形成一个张力性挤压。中医认为“压之令气散”,解除了局部的气滞状态,使挛缩的筋膜或肌肉得以平复。刺法上分别向三个方向针刺,形成“合谷刺”针法,应合脾气,脾主肌肉,使拘急的肌肉迅速得以调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肌张力过高的部位针刺,可缓冲其紧张度,有利于止痛;可使循环系统血管扩张体表和肌肉的温度升高,血液供氧量和环流量也增加。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组织内致痛物质可随着血流的加快而清除,这些结果表明阳气被针刺激发,阴寒之气因针刺而抑制,这样促使脉道畅通,血气乃行,从而使挛缩的髂胫束得到平复,膝关节内外侧痛得以缓解。
|
针刺膝眼穴治疗痛经60例
|
本组60例病历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4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年。其中经妇检无其它器质性痛经39例;子宫内膜异位1例,急慢性盆腔炎4例,子宫颈狭窄16例。患者以头痛为主25例,以小腹痛为主29例,以环脐疼痛为主5例,以牙痛为主1例。
选穴:取内外膝眼穴,左右腿交替针刺。
操作:患者仰卧位,施术膝关节屈曲90度,穴位常规消毒,选用28号3.5寸长毫针,于内外膝眼穴垂直进针约3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强度刺激,针感达到要求后出针,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以痛经发作当天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
疗效标准:痊愈为疼痛消失,伴随症状也消失,随访3月未复发;有效为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但停针后又复发;好转为疼痛较前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无效为疼痛稍有缓解,但伴随症状不消失。
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3疗程及随访一月后,痊愈54例,占90.0%;有效3例,占5.0%;好转1例,占1.7%;无效2例,占3.3%。有效、好转、无效6例全部为继发性痛经。多数病例均在针刺后疼痛即刻消失,其中第1疗程痊愈28例,第2疗程痊愈10例,第3疗程痊愈16例。
讨论: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周期性疼痛为主的一类病症。中医认为痛经与肝、肾、冲、任等经脉相关,肝肾不足,胞脉失养,导致气机不畅,瘀阴胞中而得,治宜温补肝肾,行气导滞。内外膝眼穴治疗痛经系笔者在临床为一痛经患者治疗膝关节炎时偶尔所得。《灵枢·杂病》云:“肾有疾,其气藏于两腘”。内外膝眼长针深刺,针尖已达到两腘窝,从而疏导了肾气,因肝肾同源之理,肾气舒畅则肝气也得以运化,使宗筋得舒,疼痛乃消。另外笔者发现在非痛经期针此二穴无预防作用,且痛经时针腘窝之穴委中疗效不如膝眼。历代医书中并无膝眼治痛经的报道,其道理有持同道进一步探讨。
湖北448000 荆门市康复医院 胡超伟 张华林 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2001;(11):670
|
牵伸状态下运用合谷刺治疗梨状肌损伤120例
|
梨状肌损伤在腰臀部损伤中是相当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是由于下肢扭伤或久蹲以及感受风寒而引起,轻者下腰部及臀部疼痛,并向小腹部及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放散,走路时身体呈半屈曲位,严重时行走跛行,患者自觉下肢变短,臀部酸胀发沉,偶有小腿外侧发麻,严重者臀部有“刀割样”或“跳脓样”剧痛,腹压增大时向患侧串痛,重者甚至引起坐骨神经痛,有些患者可出现患肢发紫、发凉等症状。近年来在本病的治法上各有千秋。本文讨论的是1997年至2000年期间收治的梨状肌损伤病人。在梨状肌牵伸过程中,运用“合谷刺”,采用“空针”手法治疗该病(空针:即在针刺过程中,不提插捻转,不追求针感,如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则待针感消失后出针),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2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最小15,最大58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两年;运动性损伤68例,风寒引起52例;急性损伤78例,慢性积累性损伤42例。
2治疗方法 梨状肌紧张试验过程中,在梨状肌投影部位的压痛点或条索明显处为进针点。患者俯卧,暴露患侧病变部位,助手立于患侧床边,一手握住患侧踝关节上部,另一手固定膝关节,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度,然后将小腿向外侧扳动,因杠杆作用,大腿处于内收、内旋位,此时梨状肌处于紧绷状态(此为梨状肌俯卧位紧张试验),扳动的幅度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助手即以此标准固定患侧下肢。术者立于患侧,在梨状肌体表投影处按压,寻找痛点或条索状物(一般在环跳穴附近),用指甲掐一记号。治疗部位常规消毒,选用0.45mm×100mm针灸针,先在治疗点上垂直刺入一针,以针尖穿过梨状肌为度(深度一般在8cm-10cm左右),不提插捻转,待针感消失或明显减弱后将针退至皮下(针感消失时间一般为10到30秒)。再沿梨状肌走行方向,分别向左和右用上述方法向两旁斜刺。使整个刺法形成一个“鸡爪刺”,最后出针,将小腿放平,在梨状肌体表投影部位轻轻按揉。如有多个压痛点,可以用此方法另行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下腰部及臀部酸胀疼痛消失,行走正常,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局部压痛轻微。显效:患者下腰部及臀部酸胀疼痛消失,行走无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髋关节旋外幅度明显增大,局部压痛明显减轻。好转:患者下腰部及臀部酸胀疼痛较前缓解,跛行程度较前减轻,梨状肌试验阳性,髋关节旋外幅度略增大,局部压痛略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3.2疗效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在急慢性损伤中痊愈102例,占85%;显效12例,占10%;好转6例,占5%。在运动性和风寒性损伤中,痊愈70例,占58.3%;显效29例,占24.1%;好转21例,占17.5%。
4 典型病例 赵××,男 36岁,体育教师,右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时微跛行已两天。两年前有右侧臀部扭伤史,前天因气候变化受凉后症状加重,伴有右侧臀部疼痛,于1998年10月4日来我科就诊。初诊检查,右侧臀部压痛阳性,可触及阳性条索状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内收髋试验阳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诊断为梨状肌炎。用上述方法,经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走路恢复正常,共治二次而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5讨论
梨状肌起于2、3、4骶椎前面,通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其病理是梨状肌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而损伤,使肌肉由肿胀、肥大变性、增生、甚至持续挛缩,导至坐骨大孔相对缩小,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坐骨神经痛;又因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刺激临近的神经血管功能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中医将该病归属痹证范畴,其理论认为脾主肌肉,脾失健运而使肌肉失养,加上外部的不良刺激,导致局部气滞血瘀,不通而痛。本文在针刺过程当中运用“合谷刺”针法,而“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故“合谷刺”针法应合脾气,使脾气宣发升腾,健运有司,达瘀祛邪,经脉得通,痹证乃治。梨状肌的上面履盖有臀大肌及臀中肌,在针刺过程中,上述肌肉因受刺激而产生收缩运动,加上毫针较细韧性强,所以不易刺中部位,而使大腿处于内收、内旋状态,这样就使梨状肌绷紧,就起到固定梨状肌的作用,使针刺部位相对稳定而便于针刺。另外牵伸肌肉后可使肌肉反射性放松,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在针法上实行的是“空针”,当针刺入肌肉时,被刺肌肉发生快速短收缩,并迅速舒长,针感迅速消失,条索物得到软化,压痛则消失,肌肉功能得到恢复。有的学者认为,针刺入于正常状态的肌肉是不会有酸胀针感,只有针体穿过的感觉,针感的减弱或消失,标志着肌肉超微结构与机能状态的恢复;针刺可使病变骨骼肌超微结构中扭曲、变宽,消失的“Z带”和扭曲、模糊的“M线”恢复正常。就“合谷刺”针法而言,有两针为斜刺,此组合针法以斜刺为主,现代医学证明,斜刺比直刺更能显著的促进负荷后骨骼肌的恢复。所以“合谷刺”针法更有利于梨状肌的治疗。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此针法在对急性及运动性损伤的治疗上疗效较好,对慢性、风寒性引起的损伤功效较弱些,此方法治疗过程时间短,治病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
|
散刺架火灸疗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20例
|
散刺架火灸疗法,是在传统艾条温针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一种治疗方法,与传统的灸疗法相比,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方面,具有安全、卫生方便等优点,笔者近2年来运用该法收治的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1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6例,女4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疗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5年,其中,颈后肌筋膜综合症20例;冈下肌损伤8例;菱形肌损伤14例;大小圆肌损伤10例;胸背部肌筋膜损伤综合症8例;网球肘17例,臀上皮神经损伤11例,腰肌劳损15例,犁状肌损伤8例,小腿三头肌损伤5例;髂胫束损伤4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选取适宜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为佳。首先用手触诊,根据压痛、结节、条索等反应选定病变范围。用圆珠笔或钢笔画一个环形的治疗圈(即治疗范围),再根据该处肌肉丰厚情况,及治疗范围内穴位的安全针刺深度,选择适宜的长度的26号针灸针。(每个治疗部位的针灸针长度应一致),治疗范围常规消毒,以压痛或结节条索最明显的点为中心进针点,垂直进针,达到安全穴位深度,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以此点为中心向四周,以每隔0.5cm 为间距,呈辐射状丛刺进针,范围以不超出原定的范围即可。进针的深度应尽量一样深,这样使针柄保持相平或基本相平,然后根据针刺的范围,选定与之相应的棉块,棉块的厚度以3mm为宜,最后将该棉块醮95%的酒精,棉块的酒精量以不下滴为准,将其覆盖在针柄之上点燃,这样火焰刚好烧的是针柄,与传统针柄套艾条的作用是一致的。如果患者诉局部温度过高,可用一支装有冷水的注射器在针柄上火焰的下方平行向针柄来回射水,降低针柄的热力下传,防止针眼外皮肤及肌肉的灼伤。当棉块烧完,为一壮,也可再用。同上法更换棉块,一般每次操作更换4-6次。以患者治疗部位皮肤发红,患者深部有温热感即可。施治完毕后出针,治疗部位再次用络活碘消毒,防止感染。以上方法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共治1-2疗程,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症消失,局部压痛、条索、结节阴性,患者运动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局疗压痛、条索、结节较前明显减轻,运动功能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局部压痛、条索、结节较前改善减轻,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根据120例患者经上法治疗1-2疗程后,痊愈87例,占%;显效18例,占%;有效13例,占%;无效2例,占%;总有效率%。
4、 典型病例: 孙×,女,48岁,右膝关节外侧疼痛5月,行走时加重,大腿外侧不适感,通常发作时,走路跛行,患肢喜伸直外展位。曾服芬泌得,中药及外敷膏药无效,按摩治疗无效,于2002年4月来我科求治,检查,右膝股骨外侧髁压痛,大腿外侧筋膜紧张,及压痛,被动内收患肢膝外侧疼痛明显。诊断:髂胫束损伤,用上述方法治疗5状,隔日1次,第一治疗后疼痛较前明显改善,共治4次,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散刺架火灸法,是在针柄套艾柱的温针方法演变而来,与传统温针比较,具有以下4个优点:1、传统艾绒燃烧有烟,易污染环境,而酒精棉燃烧无烟,微尘,具有卫生性;2、传统艾条然烧时轻微触动易掉火星烫伤皮肤,而棉块燃烧不掉火星,具有安全性;3、温度过高的控制,传统艾灸法以距离估针,不精确,而架火灸疗法温度可以用注射器射水来控制,具有准确性、灵活性;4、传统艾灸法因艾柱的长短,点燃时的先后等原因,温度下达不一致,影响局部的热效应,而架棉法,是所有的的针同时加热,热效应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散刺法是在传统阿是穴刺法上所得,在针法上具有多针效应,局部的这种多针同时针刺,使局部的软组织受到一个机械挤压,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施术处,多针丛刺对软组织形成挤压,此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将小血管扩张,加强局部的营养供应,另外,多针对组织末梢的温针温热刺激可使局部细胞活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这样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的能力,加快了局部的致痛物质如肌肝、乳酸等代射产物的排泄。也有学者认为,多针刺法,可使病损的骨髂肌超微结构如扭曲、模糊消失的肌丝中“Z”带和“M”带重新排列整齐,另外多针丛刺在灸法上,使深度受损的软组织透热更充分,这种被导入的火热,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阳气,使沉寒久瘀得散,使经脉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疏通,所以治病迅速。
|
神经根位移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治疗方发颇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非手术疗法上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自1995年6月至1996年期间,根据该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物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这一病因,运用“腰椎间盘突出穴”(笔者经验穴,该穴
位于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上下两棘突连线中点)为主,以及根据肾主骨,肾衰则骨软萎弱,支伸运动无力,命门之火乃肾阳。这一传统中医理论,配合命门穴,用电针取连续波治疗,取的满意效果。
主题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疗法 经验穴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有腰腿痛症状且均经CT检查,提示有腰椎间盘突出。其中L4.5椎间盘突出28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14例;腰椎活动前屈受限37例;后伸受限5例;病程1月以内15例;1月以上3月以下12例;3月以上15例。
2.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进针部位常规消毒(如患者腰椎间隙窄小,可在患者 的腹部垫一个枕头),选用3寸毫针在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上下两 突连线中点(笔者经验穴)进针对针,针尖略向患侧偏2—3度角边捻转边进针,当针下有一突感时,(X光腰椎侧位片示针尖达到椎间孔)再向前进针1—2毫米,此时患肢有触电样感觉,下传到拇趾或足后跟(L4.5椎间盘突出传至拇趾,L5.S1椎间盘突出传至足后跟),针刺命门穴,针尖向上斜刺0.5—1寸,行补法,以针下出现紧涩发 沉感为好,用G6805 — 1型治疗仪,接通两针柄,用连续波,频率为2档,输出电流以患者机时耐受为度,此时患侧肢出现明显节律弹跳,如L4.5椎间盘突出,在胫前肌或腓骨长肌处弹跳明显;如L5·S1椎间盘突出在跟腱处弹跳明显为佳。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标准 A痊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消失,腰部运动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劳动。 B好转: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基本消失,能做些轻微的体力劳动。 C显效:腰痛及坐骨神经较前减轻,行走较前改善,下肢发麻感同前。 D无效:治疗三个闻程,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4.结果 本组病42例,痊愈39例占92.8%;好转2例占4.7%;有效1例占2.3%;其中2例只达到好转达标准因其他原因而出院,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4.7天。
5.典型病例 罗安心,男,37岁,荆门市石桥镇老山六组农民,住院号2609,1996年3月15日入院。
主诉:去年4月起,左侧臀部外上方出现疼痛,以行走时为甚,在当地医院行针灸,封闭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近二月来因受凉复又出现左下肢疼痛,伴有发麻,行走及坐位时加剧,复到当地治疗,效果不佳。
查体:被迫体位,腰椎左侧弯,腰部活动范围为:前屈20度,后伸25度,左侧弯15度,右侧弯30度.直腿抬高试验,右侧70度、左侧30度,屈颈试验<+>,跟腱反射左侧明显减弱,L5.S1左侧棘突旁压痛<+>.CT示L5.S1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物钙化. 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 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6次,左侧臀部及左下肢疼痛发麻消失,腰椎活动范围正常,左外踝前上方酸痛.查体屈颈试验(一),直腿抬高(一)跟腱反射较前稍增强,但仍明显弱于右侧,(笔者经多例患者随访观察,此项检查多在2-3月后恢复,考虑为神经根长时间的受压,引起变性,因为神经轻度损伤的恢复期为3个月左右),又针刺阳陵泉、委中、三阴交、太冲等穴3天而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末复发.
6.分析与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腰痛病中姜氏统计占26%之多[1],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分突发性和潜发性,突出性是由于外伤或腰部随超负荷的压力而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潜发性的原因是椎体的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炎症反应、后关节失稳或半脱位.腰椎侧弯而引起多水平面后关节失稳以及家族遗传性引起的纤维脆弱变性等因素引起.治疗上笔者选用”腰椎间盘突出穴”在针刺时穿过硬脊膜,直达神经根部位,加上一个外源电刺激(电针治疗),便该神经的电运动信号与外源电刺激相一致则其所支配的肌肉也产生相应的节律电信号运动,肌肉的运动同时也带动神经根的位移,使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压迫关系发生改善.从临床不少椎间盘突出患者经本法治愈后,经X光片或CT复查时,椎间盘的位置仍无明显改变,潘氏认为”髓核的中重度突出不能还纳”[2],这一点也可以有助于说明该病的疗效是神经发生位移而获得的疗效.同时腰痛局部也受直流电的影响产生跳动,这样可以缓解痉挛的腰肌,消除局部的炎性水肿,这样使水肿与神经根的压近关系消除."腰为肾之府"腰部的疾患与肾密切相关.肾主骨,骨赖以肾气充营,肾衰,精少,骨髓不充,肌肉萎弱,支伸运动无力,以致机体衰退,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韧带松驰.合门之火乃肾阳,帮针刺合门以补法,则增益肾气,肾气足则腰妆.命门又是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之经穴,补益命门之火,有助于阳气的条达,以上两穴联用共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温经散寒之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后期的保健中,应加强体育锻炼,使腰肌发达,注意姿势及力量的平稳均衡,预防腰扭伤,卧硬板床,少做强休力劳动另外患病要治,从统计表中可以看邮病程越短疗程越短,疗效越好.
参考文献:[1]姜元栋<<腰椎间盘突出症姜氏图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2]潘志平、李光岩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前后B超检查对比分析.中国康复.1992.7
|
宣肺论治膝关节内侧痛
|
膝关节内侧痛为临床上常见疾患,通常与关节韧带劳损、骨质增生、半月板疾患以及滑膜炎等因素有关,笔者将临床上遇到的一些难治的与上述病因无关的23例膝关节内侧痛患者,通过宣发肺气、疏滞行气之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以中老年女性居多,膝部多无症状,其起病多隐袭,无明显诱因,局部疼痛明显,但痛点模糊,关节周围无红肿发热,无扭伤、慢性劳损史,排除骨质增生、半月板、滑膜等疾患。本组病例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均在35~64岁之间。
2 治疗方法
选穴:列缺、鱼际、合谷、肺俞、三阳交、膻中,以上穴位除膻中外,均选双侧。
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选择适宜毫针。鱼际、合谷穴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向上行传导,力求气至肺部;膻中穴在该穴上0.5cm处进针,向下平刺,针刺以透过该度,右手以快速捻转手法行针,左手大拇掼在该穴上按压,加强针感,使整个胸肺部有一种闷胀感向深部扩散;三阴交穴垂直进针约2寸左右,以透至悬钟穴为度,行补法:肺俞穴选用3寸毫针自风门穴透心俞穴平刺,行捻转手法;中度刺激量,使针感与前侧膻中穴相接。以上穴位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3 结果
本组病例均治愈,膝关节内侧痛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其中经7次治愈者8人,占34.7%;
经8~10次治愈者12人,占52.1%;经11~15次治愈者3人,占13%。
典型病例:赵××,女,56岁,右膝关节内侧痛2年余,经X光摄片及风湿、类风湿因子检查均正常,多家医院以老年性膝关节炎治疗,疗效欠佳,今来我院求治。体检见患者膝关节无红肿,局部无明显压痛点,患者以下蹲或上下台阶时疼痛加剧,研磨试验、侧偏试验、浮膑试验均为阴性,治疗按上述方法,7次治愈。
4 讨论
膝关节内侧痛属中医的痹症范畴,按针灸学经络诊断与肝、脾、肾三经甚为密切,以厥阴肝经为病占其主。肝属木,肺属金,追因朔源本症应是肺金壅滞克制了肝木的条达,肝木失于疏泄克制了脾土的运化,使气血淤阴于膝而痛生。另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肺朝百脉,其气主升,治疗以宣发为主;肺为肾之母,肺气宣通有助于肾水的生成,肾水又是肝木之源,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肝、脾、肾三经得通,其症自消。
选穴上列缺为肺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其任脉,与气会膻中穴、鱼际穴相配,起宣发脾气、疏瘀达邪之作用。肺俞穴针法上自风门穴透心俞穴,既宣发了肺气又通其心经,使血脉得畅,这样达到了气血同治的目的,同时与膻中穴针法相呼应,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使宣发作用更加完全。合谷、三阴交穴为补气活血之要穴,起活血化瘀之功;合谷穴为与肺相表里的大肠经之穴,起表里兼治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肾、脾三经的交会穴,可调动肝、脾、肾三经的经气,疏通膝关节内侧局部的瘀阻。以上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
|